中国道教中有“八仙醉酒”的故事,这“八仙”一般指的是铁拐李、汉钟离、吕洞宾、张果老、蓝采和、何仙姑、韩湘子、曹国舅八位神仙(在中国不同朝代,“八仙”版本的人物略有不同),所以又称为“醉八仙”,不过,文人群体中也有“酒中八仙”,此典故源自唐代诗圣杜甫写的一首诗,叫做《饮中八仙歌》。都说杜甫沉郁顿挫,所写快诗也不过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一首,一辈子都苦大愁深的样子,可你不知道,杜甫皮起来,也不是一般人能顶得住的。比如这首《饮中八仙歌》,一口气写了唐朝的八大酒仙,上至宰相,下至布衣,根据他们醉酒时的狂态,各自画了一幅肖像画。

全诗共有22句,在句数上是传统绝句的近6倍、律诗的近3倍,而且句句押韵。诗中共提及了8位喜欢饮酒的唐代文人墨客,首先闪亮登场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。杜甫这首诗中描绘他饮酒喝醉之后,骑在马上摇摇晃晃,就如同乘船时遇到波浪而导致的晕船现象一般。而且最让人称奇的是,他有次在醉酒之后的行进途中,因为醉眼昏花而坠入井中后,竟然在井底睡着了。当然我想这应该是一口枯井,不然……贺知章晚年自号“四明狂客”,这里的“狂”也多少和酒有些关系。
第二位是唐代汝阳王李琎,他是唐玄宗的侄子,诗中描绘他饮酒三斗以后才去朝见皇上。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,因闻到飘过来的酒味后,引得垂涎三尺。

第三位是唐玄宗时期曾任左丞相的李适之,诗中描绘他每天为饮酒助兴不惜花费万贯之财,喝起酒来简直就如同海里的巨鲸吸纳百川之水一样厉害,因受奸臣李林甫排挤而罢相辞官,自我调侃是喜欢饮酒,不想被公务缠身,同时也是为了让贤。

第四位是唐代吏部尚书崔日用的儿子崔宗之,他因袭父封为齐国公,官至侍御史,与李白交情深厚。诗中描绘他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,举杯饮酒时,常常傲视青天,其身姿犹如玉树一样潇洒秀美。成语“玉树临风”的最初出处就是他这里。第五位是开元进士,曾做户部和吏部侍郎的苏晋,诗中描绘他虽然在佛像前长期斋戒吃素,不过一旦饮起酒来就常把佛门不能饮酒的戒律忘得一干二净。
第六位是唐代浪漫大诗人李白,有关他的四句诗中,第一句描绘他喝一斗酒就可以立马创作百篇诗歌,这等功夫堪称一绝;后面三句则是描绘有关李白的几个经典故事:据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记载:李白应诏至长安,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,并赐食,亲为调羹,诏为供奉翰林。有一次,唐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,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。范传正《李白新墓碑》也曾记载:玄宗泛舟白莲地,召李白来写文章,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,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。李白被称为“诗仙”,现在又有了“酒仙”之称,已经至少拥有“双仙”的名号了。

第七位就是当时人称“草圣”的张旭了,众所周知,唐代有“三绝”,即李白的诗歌、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,这可不是段子手随意编的,或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流传的,而是唐文宗李昂(唐朝第十四位皇帝,公元826―840年在位)向全国诏书御封的。张旭和此诗中的另一位“酒仙”贺知章同为唐代“吴中四士”之一(另两位是张若虚和包融)。诗中描绘他饮酒三杯就可挥毫书写,他常不拘小节,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,挥笔疾书,其书法如云烟之泻于纸张。最后一位是以嗜酒闻名的布衣平民焦遂,诗中描绘他豪饮一通美酒之后,精神随之振奋,在酒席上高谈阔论,常常语惊四座。